先进典型

您当前的位置 :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本地动态 > 先进典型

“新时代”的愚公

发布日期:21-06-11 14:47 信息来源: 字号:[ ]
  衣元良,男,55岁,1982年10月参军入伍,退伍后,回到衣家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前的衣家村是一个既“小”又“穷”的贫困村,2017年以来,衣家村在党支部书记衣元良带领下,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合作社,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将荒山岭变成了“金疙瘩”,闯出了一条敢闯敢干、苦干实干的富民强村之路。村庄发展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支部生活》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报道,先后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衣元良同志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齐鲁之星”“优秀党务工作者”。
 
宁可干穷了,不能等穷了!
 
  2009年,当过14年兵的衣元良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衣家村的班子软弱涣散,干不成事,村办公室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村集体长年没有一分钱收入,还欠下多年的债务;人均纯收入始终没超过5000元,贫穷似乎在这小山村扎下了根。
 
  这种穷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人,衣家村本来人口就少,常年在外打工的30多人,季节性外出打工的更是占到全村劳动力的80%,留在家中大多年老体弱。二是缺水,衣家村地势高、水位低,村民饮水就靠一口咸水井,天旱少雨的季节每天供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果园浇地仅仅依靠挖湾积蓄雨水。三是缺路,村里路都是泥土路,而且柴草垛、垃圾堆随处乱放,上山的路十分狭窄,村民只能扛着小推车上山劳作,农作物大樱桃、苹果的运输主要依靠肩挑手提。
 
  面对“再不改变,村子就完了”的残酷现实,2017年,衣元良喊出“宁肯干穷了,不能等穷了”的口号,决心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斗争,干出一番事业、探索发展出路。
 
一张小工票,凝聚大能量!
 
  2017年初,衣元良听说栖霞市委号召村级发展合作社后,马上行动起来,连续三天三夜拉着村委会主任和会计合计,向他们灌输自己的发展思路,还带着村干部去临近的蓬莱市木兰沟实地学习,先把班子的思想统一起来。随后,衣元良自费租了两辆大巴,组织村民去莱西参观晚熟桃种植,让村民当面咨询桃子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收入。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后,思想也逐渐认同了。2017年9月6日,衣元良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一点园”合作社,全村55户村民中有53户加入合作社。
 
  面对村集体组织群众劳动比较困难的现状,他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一种新型模式被创造出来:群众以劳动力入股,并探索“工票”制度,即村民自愿入社的每人1个原始股,参加集体劳动的,按照男性120元/天、女性80元/天的标准发放“工票”,满2000元可折合1个创业股,“创业股”可以按股分红,也可以用于购买灌溉用水、果树苗和水利管线。这一创举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也体现了按劳分配,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将“一盘沙”拧成了“一股绳”,群众自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聚拢在党支部周围,听党话、跟党走。目前,衣家村累计投工投劳折合200多万元。
 
  同时,为保障村内老弱病残特殊群体利益,凡自愿加入合作社的,除享受原始股外,可以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出工入股,与正常社员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劳动能力弱的“带起来”,无劳动能力的“保起来”。为吸引外出人员回流,合作社还计划按照一定比例,设立“技术股”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参与村庄建设。
 
石头再硬,也不如意志硬!
 
  合作社成立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进山路修通、把水通到果园地头。但据工程专家估算,最少也需要400万元的投入,这对小小的衣家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衣元良始终坚信,“虽然村集体依然没有钱,但只要凝聚起全村人的力量,任何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于是他下定决心解决“吃水”难题,经过东拼西凑,向朋友借了15万元,将钻井队拉到村里,打了一口335米的深井。出水的那一刻,吃够了缺水苦头的老百姓像过年一样高兴。
 
  看到老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下定决心解决修山路这个历史性难题。由于山形陡峭,需要开山凿路,就组织老百姓将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在树上,打炮眼、炸山路。2米深的炮眼打了2300多个,炸药用了2吨多,最终,打通了山路。面对大量的石块,没有钱雇施工队,他就组织村民用铁锤砸碎石、用铁锨平路面、用双手砌石墙。他号召,“石头硬、铁锤硬,都不如咱衣家人的意志硬”。修路过程中,铁锤被削去3公分,锤柄震断4根,铁镐磨去5公分,但衣家人不怕累、不喊苦,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仅有的30多个劳动力,不分干部群众,不管男女老少,不论身残体弱,顶着严寒酷暑,出工13000多个。正是这股精神,原本计划10年修建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仅用7个月就全线贯通,两侧还垒起了1米高、3.5公里长的路边墙,道路平整开阔直通果园,彻底告别了有果难收的辛酸史。
 
脱贫奔小康,一个不能掉队!
 
  修路过程中,有两位老人参加劳动,一个83岁,一个76岁。当时有的人认为老人年纪大、干活少,却拿一样的工票,占了大家的便宜,想让她们走。衣元良当天晚上就召开全体社员大会,跟大家讲:“我们办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老人、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好起来,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就把她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在场的老百姓深受感动,从此,村里再也没有闲言碎语,老百姓团结一心,致富奔小康。
 
  山路修通了,他还带领村民建成了2个海拔300米以上、容量8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1个上万立方的小型塘坝、3个泵房,铺设微喷滴灌管路56公里,实现了全村350亩耕地智能微喷滴灌刷卡浇地,彻底解决了“三年一大旱、年年水不足”的用水难题。2019年大旱,村里的樱桃树比往年还多浇了1遍,“喝得饱饱”的大樱桃让社员户均增收0.5万元,村里的每家每户的耕地均增收0.1万元以上。同时,衣家村凭借完备的水利设施,合作社加入镇级水利联合社,按照5元/方标准实现全村刷卡浇地并向外村供水,增加村集体年收入30多万元。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
 
  解决了水和路的问题后,衣元良决心让老百姓富起来。他认为,“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都是纸上谈兵”,如果不能尽快让老百姓富起来,那么通过成立合作社修路修水聚起来的“人气”,很可能就会很快消散,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上产业、搞项目、谋发展。于是,他带领村民依托村庄的地理环境,发展了藏香猪生态立体养殖项目,目前已累计引进220头藏香猪。为了打造美丽乡村,他专门聘请设计公司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等项目。按照规划设计,他们在环山路两旁种植了“晚红脆”桃树2600棵,占地约40亩,将来既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又可以美化亮化山路。经过多方考察,他还看好了玉木耳循环经济项目,先是在村内选址建设了9个玉木耳种植大棚、1个木耳晾晒大棚,综合利用废弃大樱桃、苹果枝条制作菌棒,把废弃菌棒发酵成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准备投入生产,一年可产三茬,价格是普通黑木耳的5倍左右,每个棚年收入12万元左右,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左右。此外,他在征得合作社社员大会同意后,还与周边村庄共同选址建设了46个玉木耳种植大棚项目,其中30个大棚归衣家村合作社经营。为了保证群众利益最大化,合作社将收益的70%面向社员进行二次分红,30%作为集体收入。2020年,衣家村的藏香猪肉、玉木耳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产品”,预计带动社员年人均增收7000元,村集体收入近60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村、更多的干部、更多的老百姓学习衣家村精神、学习新时代的愚公—衣元良,党委政府在衣家村建设了280平方米的村史馆,打造党员干部“三同”教育基地,干部群众自发清除道路两侧的自家菜园,砍掉樱桃树,给打造美丽乡村“让道”,现在的衣家村既保留着胶东特色风貌,又整体划一、和谐美观,近一半的农户成为美丽庭院示范户,营造出了“美丽衣家、干群共建”的浓厚氛围。目前,衣家村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学习人员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