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互动交流 > 高端访谈 正文

【老党员风采】蒋日升:开荒山、修水利,带领村民改变穷村面貌

发布日期:18-07-16 09:28 信息来源: 字号:[ ]

开荒山、修水利,蒋日升带领村民改变穷村面貌

“党的恩情永不忘”

  简陋的小屋内,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格外醒目。床头的小木匣里,泛黄的荣誉证书和一枚枚功勋奖章整整齐齐。96岁的蒋日升端坐在椅子上,精神矍铄。

  出生于1922年的他,经历过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从小就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党叫我干啥就干啥,我愿意为党去死!”1946年入党时的情景,蒋日升历历在目。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并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正如当时的胶东广大农村一样,黄崖底村是一个贫困村。村里耕地少、交通不便,村民生活贫困。“如何能改变穷村面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194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这个念头就时常荡漾在蒋日升的脑海中。土地革命、互助组、人民公社运动……党的每个号召和方针、政策,蒋日升都坚定执行,积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开荒山、筑大坝、修水利……如今,保存在村党支部的几十张黑白老照片,真实再现了当时蒋日升带领村民们学习、劳动的场景。画面中,大家激情万丈、气吞山河,在蒋日升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新的生活。“那时候村外就是荒山,老支书带领村民们用手抬、用肩扛、用车推,终于把荒山平整为良田,为村里增加了数百亩的土地。后来又修了4个小型水库、筑了5个坝头、通了水渠,引来灌溉用水。再后来,又引领大家优化农业结构,栽种了数百亩的苹果、梨树等经济作物,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董玉军指着老照片里的场景说道。

当年开荒整地的照片

  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据相关报道记载,1953年,黄崖底村获得了粮食和果业双丰收,蒋日升对一名来村采访的记者说,干部、社员非常感激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很想寄一些大梨给毛主席尝尝。他组织社员们仔细挑选了11枚个头大、皮色好、形状圆润的莱阳梨,还写了一封表达对毛主席敬仰和感激之情的信,在记者和军分区的帮助下,将信和梨一起捎往北京。不久,就收到国务院的回信:“你们送的大梨我们收到了。毛主席收下了两个,很感谢你们!共产党的干部不能随便要群众的东西,请你们以后不要送梨来了。”随信还捎来了梨款。社员们得知毛主席收到了自己生产和挑选的莱阳梨,都欢欣鼓舞,这件事在当地也成为一件美谈。

  蒋日升不辞劳苦带领村党委班子学习知识和农业种植新技术,带领群众们种植了高产增值作物和几百亩莱阳梨,在当时名声就响誉全国,在那个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火红岁月里,黄崖底村的建设与发展是胶东半岛农村的模范。在当年国家困难时期,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黄崖底村向国家交纳了许多公粮,对国家贡献很大。正因如此,1963年,蒋日升荣获“华东劳模”称号并赴上海参加华东劳模大会。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会场内,他不仅近距离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还受到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那是他一生最激动的时刻。

  上世纪70年代,黄崖底村村集体存款达到100万元。到了80年代,村集体拥有3辆解放牌汽车、6辆拖拉机,农村水利实现全覆盖。改革开放后,蒋日升与时俱进,又带领同志们走出了一条条致富新路。木材厂、织布厂……他带领大家陆续创办了多个农村企业,还盖了4层楼高的村级办公场所、村民礼堂,在当时的莱阳首屈一指。当年的付出,如今还福荫后人。站在村口远望,当年辟出的良田仍然郁郁葱葱,种植的果树也是硕果累累,3个水库至今还在灌溉着近千亩土地。村里的办公楼依旧巍然挺立,回望着当年的辉煌。

  芳华不再,初心依旧。蒋日升上了年纪后,还不忘教育后代忆苦思甜,告诫他们“今天的幸福,是无数人的牺牲换来的”。“当年,党培养了我、教育了我,到今天还没有忘了我,逢年过节市镇的领导还来慰问,我觉得很幸福。希望以后大家能听党的话跟党走,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