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互动交流 > 高端访谈 正文

【老党员风采】91岁老党员王汝海用热血书写峥嵘岁月

发布日期:18-07-02 11:26 信息来源: 字号:[ ]

战场上勇猛无惧,“死神”三次躲着他走

91岁老党员王汝海用热血书写峥嵘岁月

  连日阴雨,芝罘区只楚街道西牟前街109号的小平房里,91岁的王汝海在老伴的帮助下套上一件蓝褂衫。时值初夏,王汝海里外穿着三件衣服也不嫌热,因为稍一见风,隐隐作痛的旧伤口又要变本加厉地折磨他了。

  在王汝海身上,严重的刀伤、枪伤至少有5处,甚至有一枚子弹至今未从他的肩胛处取出。对旁人来说,这一道道伤口也许只是触目惊心的疤痕,但对王汝海来说,这些伤口是他一生引以为荣的“勋章”,见证着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杀敌的峥嵘岁月。

  腰板笔直地靠在卧房的藤椅上,王汝海饶有兴致地讲述着战争时期的烽火连天,虽然曾经三次跟“死神”打过照面,但他情绪平静,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浑身洋溢共产党人的豪迈气概,不由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18岁的王汝海抱着为国为民的执着信念,光荣参军。1947年,他成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的一名战士。年轻的他打起仗来勇猛果断、无所畏惧,因为表现突出,同年又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那时候遍地是国民党军,入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它意味着你要面对无数艰难困苦,要随时准备着牺牲自己的生命。”王汝海说。他先后参加过三次著名的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正是在这三次战役中,“死神”“光顾”了他三次。最终,“死神”屈服于勇士,王汝海胜利了!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冲”就是战斗中最高的指令,只要听到命令,负责打前锋的王汝海总是不顾危险往前冲。“战场上,子弹就像下雨一样,被打了也别喊疼,没打着就算运气好。”王汝海轻描淡写的讲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透出经历过生死考验才会有的从容淡定的气质。就在一次冲锋时,一颗子弹从战友老马耳边擦过,老马应声倒下,他赶忙扑过去喊着“老马你怎么了,怎么了?”王汝海立刻为老马包扎好伤口,就在准备扶老马到安全地带的时候,从他身后的巨石缝里又响起了枪声,一颗子弹从他的右肩胛骨下侧穿进了身体,王汝海当场就昏迷了。幸运的是,他和老马被赶来的战士救了出去。经过半年多的治疗,王汝海康复了,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那颗深深插进他体内的子弹至今都没取出来。每逢下雨天,这个又深又圆的疤痕就会不自觉地跳动,所以,即使在三伏天,王汝海身上还是需要套着一件棉马甲取暖。这是第一次,“死神”躲开他走。

  1948年,刚捡回一条命的王汝海又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在一次解放城市的战争中,他们的部队中了国民党的埋伏。王汝海清楚地记着,那是冬天的夜里,寒风夹杂着大雪胡乱地飞,天昏地暗,伸出去的手自己都看不清楚。在摸索前行的过程,猛然间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国民党兵,相距也就一米远。没容他反应,就被国民党兵一刺刀扎在了右边肩膀上,随后右胳膊又被打了一枪,子弹穿透了胳膊。王汝海临危不惧,强忍着剧痛,果断扣动扳机击毙了面前的国民党兵,而此时的王汝海也因剧痛晕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不知过了多久,王汝海在雪地中苏醒过来,他以惊人的毅力,自行走到四五里地外的医疗卫生站,得到了救治。

  这两处严重的伤口,王汝海也仅仅休养了半个月就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安危。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战斗骨干,考虑最多的是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人民的幸福生活,心中只有战斗、战斗、再战斗这一坚定的信念,这是第二次,“死神”又躲开他走。

  第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渡江战役。当时,部队过长江,船靠岸后,王汝海右脚刚一落地,不远处就落下一颗炮弹,爆炸后的一片手掌心大小的弹片就砸在他的右脚背上。瞬间,脚背上的骨头和肉都露了出来,只差一点就将脚背砸穿了。剧痛难忍,王汝海当即疼晕过去。再次苏醒后,脚背已经被简单处理过,虽然还是钻心的疼,可他硬是忍着不吭声,就连连长给他安排的担架他也不坐。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朴素:“不想让战士们为了我而受累”。就这样,他拄着一根竹竿、拖着差点被碎片击透的右脚,硬是跟着队伍走了八天八夜,从长江走到了上海。

  王汝海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死神”,是因为他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他说,这些经历并没有吓垮他,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牺牲也在所不惜,更何况是受伤。如今,这些伤口还会不定时的折磨着王汝海,提醒着它们的存在。“我活着是有使命的,我要替战友们看看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王汝海坦然地说,“战场上,比我有功的人多了,多少人年纪轻轻就牺牲在了战场上。我能活着看到现在的变化已经很知足、很幸福了。”

  和平建设时期,王汝海自愿扎根基层。他于1951年转业回到西牟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干部,凡事干在先、干在前,几十年如一日服务村民,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他带领民兵和生产队在村里搞生产,农忙时常常不分昼夜奔走在几百亩农田间。当时村里没有播种机,只有七、八台拖拉机,王汝海带出村里十多个会开拖拉机的“徒弟”,每天和他们一起耕地、收割、运粮,早出晚归。“我是党员,理应要比老百姓干得多。”回忆起那段时光,王汝海淡然地说。

  在王汝海的心里,党员真正的荣誉,是比天还高的责任;党员的精神,就是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勇气、执着和坚守。“父亲在饥寒困苦的年代里成长,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他最珍惜的就是跟战友们同生共死的那种情分。”王汝海的大女儿告诉记者,“他现在年纪大了,常常念叨要去孟良崮看看埋在那里的战友。我们怕他身体吃不消,就买了些记录战争年代的纪录片和电影光碟给他看,他常常一边看一边流眼泪,嘴里不时诉说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和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他的心一直和战友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一直记挂着他们。”一颗红心跟党走,一生难忘战友情。七十多年党龄的王汝海用一生平凡而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本色不改、信念如磐的生动赞歌,让党员精神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