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互动交流 > 高端访谈 正文

【老党员风采】史均高:我最满意的,就是百姓富了

发布日期:18-07-02 10:01 信息来源: 字号:[ ]

   “我最满意的,就是百姓富了”

  他的一生都在“前线”:战争年代,他在前线奋勇杀敌,身体里留下历史的痕迹;和平年代,他带领村民走在致富“前线”,土地上留下为民的光辉。记者走进栖霞市唐家泊镇肖家夼村,探访90岁老党员史均高奋斗的一生。

  身负重伤不忘救伤员

  史均高老人出生在贫苦家庭,生活的艰辛与战争的残酷磨炼着他的坚强意志。17岁那年,史均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参军入伍,成为解放高密、潍坊、平度等战役中的一员。

  “我所在的部队是许世友将军的胶东军区部队,当时我们人数远少于敌军,许将军的跳跃战术用得厉害,我们是以少胜多啊。”说起往事,史均高老人的自豪感洋溢脸庞。1946年到1947年,史均高担任所在部队的步兵班长。据老人回忆,在1947年平度战役时,国民党军躲在河岸边,架有重机枪,且有岩体保护,我军却“一览无余”,明显处于劣势,久攻不下。作为班长,史均高分析地形,利用河岸隐蔽,从国民党军侧面带领小部队进攻。他不惧危险冲锋在前,枪林弹雨中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左耳不幸被炮弹震聋。此时,国民党军阵地被攻破,史均高所带领的二班、三班共24人都没有受伤,圆满完成了任务。

  1947年2月,史均高被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问及入党时自己的想法,老人满含热泪:“我当时虽然年轻,但对党的认识是深刻的,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我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旧社会时期,穷苦人民无法翻身,终于有人站出来反抗旧社会了,我们要跟着干,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史均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而这个想法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未动摇过。

  1948年,史均高加入子弟兵团,参与过百万雄师过大江,跟随解放军去过杭州、苏州、嘉兴、绍兴、钱塘江等多地,一直在部队后方协助解放军作战,身体中弹负伤,腿上残留炮弹皮,仍不忘救治前线伤员,期间去往前线抢救回伤员达10余人。

  全心为百姓谋福利

  返乡,是一场新的“战斗”。

  在史均高看来,在哪里都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史均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1949年,史均高回乡担任青年书记,1952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在18户的初级合作社里,史均高带头苦干,深受百姓拥护。

  1960年,史均高任肖家夼村党支部书记,在任的30多年时间里,带领党员、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上任初期,为改善落后生产条件,他带领党员、群众连续奋战,整改土地600多亩,建设大小水塘16个,在唐家泊镇最早发展苹果种植,既树立了典型,也让群众尝到了甜头。为转移多余劳动力,又发起成立砖瓦厂,在建厂、调试设备等关键时期,史均高90多个日夜吃住在厂,手指头被砸掉3个仍坚持在岗,砖瓦厂产生效益后,村集体收入大幅提升。

  “我要为老百姓着想,光吃上饭还不行,老百姓也要过上好日子,要发展经济让家家户户都富起来,这是我当书记时的追求。”老人眼神坚定而执着。当谈到这一生做过最满意的事时,老人笑着说:“最满意的,就是让老百姓富起来了。从最开始的每户每年只能吃200斤口粮,到后来的每户每年500斤口粮,老百姓不愁吃了。而且我带领的砖瓦厂工资比木匠瓦匠还高,老百姓不缺钱,1975年大评比时,我们村村民的收入位于全县前列。”老人记忆清晰。据了解,在当时,只要提到肖家夼村,栖霞的老百姓无一不伸出大拇指。如今,已近鲐背之年的史均高,仍然一如既往关心村里的工作,积极发挥余热,经常带领村里的老人义务劳动,充分彰显出了一名老党员、老书记的党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