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 :灯塔·烟台智慧党建 > 本地动态 > 组织建设 正文

“牵手工程”助力脱贫攻坚——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开展“牵手工程”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17-10-27 15:30 信息来源: 字号:[ ]

  近年来,福山区高疃镇党委针对部分村庄发展滞后、群众收入较低,许多困难家庭面临子女上学难、增收致富难等问题,大力实施“牵手工程”,按照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协调联动的思路,以爱心助学为突破口,向“全覆盖”帮扶和常态化服务拓展,走出一条党员干部带头、社会各界参与、农民群众叫好的抓党建促脱贫新路子。

  实施“三个牵手”,通过多种结对帮扶形式

  把扶贫助困的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党员干部+困难学生”,帮扶1个学生温暖1个家庭。东宋洲村邢誉傲,自小随爷爷生活,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小誉傲产生了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机关党员王斌得知后,第一时间进行沟通联系,经常捐款捐物、定期走访帮扶,还邀请老师多次家访进行心理辅导,小誉傲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提高。通过这件小事,镇党委找到了开展扶贫助困的切入点。从2012年起,将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困难学生确定为为民实事项目,正式实施“牵手工程”,要求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和部门负责人每人认领帮扶两名困难学生,普通党员干部每人帮扶1名学生,鼓励各界人士广泛参与,针对困难学生实际,制定具体方案,通过资金帮扶、心理辅导、组织红色教育和外出学习等方式,激发奋斗的动力、培养乐观的心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目前,联系帮扶困难学生217名,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各个层次,实现小学、中学、大学助学一体化;投入帮扶资金46万余元,捐助物资860余件,开展助学活动1100余次,已有96名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出了生活困境,使困难家庭真切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温暖。

  

 

  “企业+村居”,结成1个对子带动整个村庄。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辖区企业逐渐增多,镇党委因势利导,鼓励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开展村企党组织“结对共建”,打造“牵手工程”的“升级版”。东岳润和、东泽电气等企业每年分批次邀请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聘请优秀讲师和高级技工对高中生、中专生进行就业培训,主动增加实习岗位,优先提供就业机会,让30名困难家庭的孩子实现了就业。在解决困难家庭生活问题同时,将帮扶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延伸,大力培植集体经济特色村,协调爱心企业实施“党员经济林”项目,采取“租金换苗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园区周边、道路两侧绿化带,为园林公司提供苗木种植所需土地,园林公司则将土地租金折算成苗木,无偿提供给村集体种植,苗木成熟后园林公司定向收购,先后整合土地300亩,置换价值约60万元的绿化苗木8万棵,累计增加集体收入近100万元。同时,镇党委还积极鼓励各类人才、涉农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本地“土专家”、技术人员的作用,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打好村庄发展的“组合拳”。截至目前,有12家企业成为包帮单位,投入扶贫助困资金87万元,帮助村居确定特色项目12项,先后培植了西宋洲、上疋山夼、渡口、东罗格庄等特色村,使2000多户群众受益。

  

 

  “爱心人士+贫困户”,联系1名群众牵动社会各界。“牵手工程”的深入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助困的热情不断高涨。镇党委顺势而为,成立了全区首家“爱心公益理事会”,首期募集资金35万元,同步建立爱心人士名册,实行机关干部与爱心人士“多对一”帮扶机制,整合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完善帮扶机制,通过提供致富手段、劳动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困难家庭早创业、早受益、早脱贫;明确帮生活送温暖、帮扶智送政策、帮指导送技术、帮增收送项目、帮就业送服务等“五帮五送”具体任务,确保每个贫困户每年至少安排1—2项帮扶措施,推动精准帮扶、精准转化。上疋山夼村贫困户王正基,儿子多年前去世,老伴患病多年,生活非常拮据,在机关干部梁琳和爱心人士王贻东共同帮扶下,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房屋改造问题,使他们的住房焕然一新,老两口很是感激,逢人就说结对扶贫帮了他们大忙。

 

 

  “线上线下”联动,搭建扶贫助困新平台

  让党组织和群众之间关系更近、感情更深

  “微信平台”全覆盖,建立“党群e家亲”有效连接。高疃镇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建立“党群e家亲”线上平台,使爱心帮扶更加便捷高效。在机关和“双管单位”设立10个分群,以片区为单位建立7个面向群众的微信群,由党员干部、包片“两委”任管理员,依靠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办事效率。高疃镇卫生系统工作群已辐射41个村,辐射1700余人;以学生班级为单位建立的教育系统微信群涵盖400多个学生家庭;以各村妇女主任为核心,组建的“半边天”微信群,吸引了很多女同志加入爱心志愿队伍。镇妇联主席王芝芬说,“自从建了微信群,大家把个人帮扶计划都晒了出来,在传递爱心的同时,也吸引更多人参与,变单打独斗成群策群力,不仅提升活动影响力,帮扶效果也大大增强。”

 

 

  “爱心驿站”多功能,实现“接地气”的温暖服务。802省道两侧,时不时会有“党建工作站”的牌子闪过车窗。“党员群众遇到困难或有需要,可就近到工作站寻求帮助”,镇党委副书记梁琳自信的说。为推动爱心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更加务实高效,高疃镇精心设计,在主干路口旁建设56个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党建工作站”,为群众提高“全天候”爱心服务。在学校,建设“爱心墙”,对贫困学生实行重点帮扶,并发动党员教师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在医院,搭建“天使爱心墙”,将特困家庭及老年病人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开展免费医疗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公交站,设立“爱心候车厅”,为群众挡风遮雨,并提供基本药品、一次性雨衣、雨伞、爱心地图等用品。镇党委书记姜洪军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群众对多功能、广覆盖、人性化的爱心驿站模式很满意,通过这些精细化的帮扶措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的工作也比以前更好开展了。”

 

  “精品项目”带动,构建常态化联系帮扶机制

  把志愿服务打造成响亮的党建品牌

  服务“积分制”,推动爱心传递“不断档”。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之初,许多村居党员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自己天天忙农活、忙家庭,哪有心思帮别人,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为进一步激发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把爱心志愿的“火种”接续传递,镇党委创新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度,让爱心服务有了“不断档”的记录。实行积分制后,参加集体义务劳动、扶贫助困等活动的志愿者,以村居为单位登记并获得相应积分,凭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和爱心驿站享受相关服务、兑换折扣商品,放大了爱心服务的“正能量”。高疃镇爱心超市里摆满了群众日常生活用品,虽说爱心物品价值不算大,但在志愿者心中确有特别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换来的物品再赠送给贫困户或需要帮助的人,使党员群众的爱心行动价值倍增,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牵手之星”评选,使学习先进成“时尚”。原南村妇女主任王德燕虽身患重病,在家独自承担着照顾婆婆的重任,依然对村里的工作兢兢业业,还积极参加爱心志愿活动,用她阳光的笑容、积极的心态、真心的付出,感动并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被群众称为“三好老大姐”。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激发爱心“正能量”,镇党委定期组织开展“牵手之星”评选,对王德燕、初立超等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在村居显著位置设立“爱心之星”光荣榜,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予以表彰并颁发证书,在党员群众中树立起“志愿服务我担当”的风向标。目前,全镇注册志愿者已达1590人,党员志愿者占60%以上,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

 

 

  “四季”主题活动,让服务群众“永不褪色”。帮扶形式新了,服务载体有了,志愿者的热情上去了,但怎样把好风气保持下去,把扶贫助困抓在平时,融入群众生活,成为摆在镇党委面前的一道难题。“不能一开展志愿服务就是大扫除,老百姓要是得不到实惠,志愿服务就成了一厢情愿”,镇党委组织委员刘栋说。为此,镇党委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和服务导向,围绕群众所想、所思、所盼谋划活动,将志愿服务与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防火防汛、贫困群众温暖过冬等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工作相结合,按照不同季节工作重点,每季确定1—2个主题,谋划开展“果树栽培技术示范课”“森林防火·文明祭祀”“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冬天里的一把火”等丰富多彩的结对帮扶和爱心志愿活动,把志愿服务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起精准化服务新机制,开辟了爱心帮扶常态化的新局面。